近期到访专家
 您当前的位置:中宏网/中宏专家面对面

2015年第83期 温铁军:我们该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深化,全球经济深陷其中,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做到一枝独秀。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6.9%,差强人意,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大需求、工业产出、以及财政金融等数据背后透露出的隐忧。未雨绸缪,本期中宏专家面对面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老师,探讨如果危机到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温老师首先梳理了近代历史上国内外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经验教训,通过对1789-93的法国、1929-33的美国、1989-93的中国的三次危机的比较,得出: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是通过对外转嫁成本制造全球危机为制度内涵的,而中国的根本立是足本土,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所以西方与中国应对危机的本质性差异在于西方危机只有对外转嫁成本国内才“软着陆”,表现形式就是造成世界战争或局部冲突,在当代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则演变为“金融全球化与新法西斯主义”,而处在城市产业资本阶段的中国和多数后发国家不可能对外转嫁成本,只有向乡村转嫁才可内部化解实现“软着陆”,否则就会“硬着陆”在城市。

  温老师进一步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政府的政治周期跟经济危机周期高度吻合。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都发生过周期性危机。但中国经济几次处于崩溃边缘却并未实际崩溃,原因在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我们经过土地革命形成了稳态的农村,小农户经济成为“软着陆”的载体。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相对稳态的金字塔结构,如果政策激进不够慎重,一旦把农户变成大量无地农民,就破坏了稳态结构,失去了“软着陆”的基础。所以,加强三农投入,是对于输入型危机“软着陆”的必要措施。

  对于如何保持当前经济的稳定,温老师认为,以前宏观调控是国家推出大项目来“做多”的方法把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出去。但大项目“做多”的方式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新的蓝海在于深耕县域经济,在于中小城镇的城镇化的“做多”。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借鉴历史的经验和各国的教训,警惕过于激进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往期目录




[转发友人][打印本页][关闭窗口]